20世纪30年代
30年代后,佩戴黑纱的习俗在老城居民中流行起来。然而,这种黑纱的佩戴是在死者下葬后开始的。30年代末,城市出现了由马匹牵引的四轮灵车,因为它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,所以40年代在中产阶级中流行起来。豪门仍然使用“六十四杠”棺材轿送葬,并注重葬礼是否隆重,以显示自己的地位,满足虚荣心。
20世纪50年代末期
50年代末,开始提倡火葬,提倡“厚养薄葬”的理念。然而,从这个时候到1970年代初,民间仍有土葬习俗,属于两种丧葬制度并存。丧礼习俗开始改变,孝服的缝制也趋于简化,只需戴上孝帽,系上腰带,孝鞋简单地用白布封上;埋葬后百天内只需要戴黑纱;在此期间,女性应稍微避免华丽的服装和浓妆;停尸起灵的时间也缩短到了3天;亲戚、朋友通常会送花圈作为礼物,而马、牛、轿车、汽车等扎彩则几乎绝迹。这样,整个葬礼仪式从哀悼到下葬只需一周就可以结束,节省了大量的精力和费用。
20世纪70年代中期
70年代中期后,土葬被完全废除,除少数民族外,所有汉族都实行火葬。火葬的实施简化了葬礼中繁琐的仪式,但随着公民经济收入的增加和世俗心态的改变,旧的葬礼仪式被移到了火葬礼仪上。特别是自80年代末以来,城乡农民和市民之间出现了炫耀和攀比的热潮。尽管停尸起灵的时间仍为三天,但诸如办扎彩、穿重孝、诵经(多为放录音)、送路等形式各有不同,曾经被禁止的送花圈习俗演变成了送花篮,门前花篮的数量显示了地位、财富和人气。在这些人中,首先,出于对死者的怀念,他们愿意花钱减轻失去亲人的悲痛,寻求心理平衡;另一种是在大型葬礼上炫耀,尤其是一些平日里不太孝顺的子女,也就是说,“生而不孝,死后孝顺”。
20世纪90年代
90年代以来,随着家族墓地的消亡,公墓的数量增加,为火化后骨灰的存放提供了更好的条件。同时,存储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多样化。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观念选择骨灰的存放方式。存放骨灰的方式包括骨灰墙、骨灰亭、骨灰塔、骨灰储藏室等。此外,还有骨灰树葬和埋葬骨灰的纪念墓地。这种方式来自于“入土为安”的传统思想。近年来,海葬逐渐被人们所接受。
总之,祭奠已故亲人的方式受到经济、文化和其他个人和社会环境的影响。应该说,悼念亲人是人之常情。然而,在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,我们应该提倡文明绿色低碳祭奠,使传统的丧葬礼仪文化朝着积极、文明、健康的方向发展。
永祥和纪念公园就位于中国三大龙脉之南龙的支脉上,属于莲花山脉,山势起伏绵延不绝,青山环抱、灵水缠绕,既得山水之境,又拥比邻城市之利,是大湾区风水宝地,风水学说处于龙脉的支脉之处,不失为高官贵䘵之地。